2021年11月23日13时30分,同路人校友讲堂第20期在通达馆102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堂邀请到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学院01级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姚燕明校友作为主讲嘉宾出席。学院党委书记马万经、学院副院长肖军华、tyc8722太阳集团城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朱兴一、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主任宫全美、运输管理工程系梁东力、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陕耀、学院学工办负责人许青,以及学院18、19和20级的本科生出席了本次讲座。
学院党委书记马万经教授首先致辞,他表示,同路人校友讲堂自2018年10月23日第1期到现在第20期,已历时3年零1个月,这一过程离不开校友、老师、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使这项品牌活动具有延续性和生命力。学院创设“同路人校友讲堂”,希望实现六个一流:第一,一流学生成长为一流校友。从我们的校友身上可以看到,一流的学生会逐步成长为一流的校友,这是大学最大的骄傲。第二,一流的第二课堂辅助一流的第一课堂。学校当前正在开展教育思想、人才培育的大讨论,提升我们的教学、育人的水平。我们的校友讲堂正是非常典型的第二课堂,校友从个人经历、职业发展向大家展示了可能的精彩人生。第三,一流的人才要成就一流的事业,我们的校友在全国各地发展这么好,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流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基于他们对所从事事业的全心全意投入与付出,希望同学们以优秀校友为榜样,成就自己的一流事业,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量。
随后,马书记点亮了屏幕上的按钮,启动包含纪念徽章、海报、邀请函、PPT、易拉宝、纪念证书等在内的同路人校友讲堂新版视觉形象。现场几位老师向学生代表赠送同路人校友讲堂1-20期校友讲稿精选汇编和20期纪念徽章。
(同路人校友讲堂20期徽章,绿色底象征绿色交通,居中的橙色“T”,采用T型交叉口的意象,既代表同济交通及学院LOGO中的“T”,又代表同路人的“同”,也代表校友、学院、学生三方在此交融互动。其造型设计成讲台,T的两侧下方寓意着不同思想在此蔓延、碰撞。)
在本期嘉宾邀请人宫全美教授介绍校友情况后,姚燕明校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学习体会,向同学们分享了线网规划、工程建设、创新发展等几个方面的思考。他分析了线网规划对轨道交通换乘站点换乘方式的约束;以轨道上的都市为中心,介绍了市域(郊)线的规划工作;围绕“TOD”开发,提出TOD的开发要结合城市统筹问题、结构问题、设备问题、城市景观问题。他认为,由于线网规划依据不同阶段的城市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间隔越长,前瞻性越难把握。因此,规划的前瞻性才是真正的顶层设计。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望路。在工程中看的远一点,一个前期的简单工程技术预留,甚至可以成为后续规划实现的必备条件。从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来看,高架线路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其环境噪音太高,因此对高架线路的选择,需要从城市的总体空间布局进行考虑,包括道路的红线宽度、沿线的房地产开发、商业布局、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点的位置进行统筹考虑。
姚燕明校友指出,实践的需求是创新的动力,建设的创新是多学科、专业融合的创新,需要通过装备、材料等的创新进一步实现工法的创新,轨道交通行业的下一步的重点在于智慧轨道交通建设。他和大家分享了可拆解盾构机、超深地下连续墙技术、联络通道机械法修建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创新点和关键技术,同时介绍了宁波市的智慧能源示范工程,详细说明了轨道交通行业智能智慧化、信息化的必要性,概括了今后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向。
校友最后向同学们寄语:工作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创新场景,要善于从工程难点解决方式中找到创新点。同时我们大量的工作中,一个问题的解决或者创新,有时候仅靠一门知识是不够的,大量的事情解决,依靠的是多专业的融合。因此,要做到本专业精通,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熟悉相关专业,努力做到一专多能,这样才能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讲座结束后,朱兴一教授为姚燕明校友颁发了“校友讲堂”主讲纪念证书,并进行总结致辞。朱兴一教授谈到,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朴实的创新带来惊艳的效果”的那页PPT,她非常认同校友“创新来源于工程应用”的观点。进入工作后,从基层做起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最简单的抽水工作也有其需要创新之处。姚总以其亲身经历诠释了同济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希望同学们通过姚总的分享,感受到在实干中创新这一理念。
交通学院在百余年人才培养历史中,逐渐形成完善以第一课堂专业课程为核心、第二课堂思辨和实践平台为拓展、学科文化为环境浸润的“三圈层”育人模式。当前,学院正致力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管理体系、教学体系、科研体系、服务体系全过程,构建学院层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同路人校友讲堂经历3年20期的发展,将优秀校友引入校园讲堂,作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一员,从摸索期逐渐步入稳定发展期,从校友邀请、学生组织、品牌打造、视觉形象、长效联动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20期中,邀请到的校友年龄层次分布老中青三代;行业跨度从学科相关单位到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企业;听众组织方式从原来低年级学生全覆盖进阶为面向学生需求的小而精、点对点;内容涵盖学科前沿、工程实践、职业发展、思维方式、人生导航等多个方面。依托校友讲堂这一平台,校友与学院学生形成联结和互动交流,有助于构建校内外协同互补育人的工作机制。
撰写:许青 朱晨璐
摄影:李振铭
【学生感想】
郭洹武:姚燕明校友的讲座,深入浅出地为我们介绍了多年以来在轨道交通规划方面的思考和经验,从宁波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历程出发,我们学习了目前轨道交通行业面临的新问题和解决方法,在深深折服于一线工作人员的智慧和巧思之时,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也要在学习中注意多学科、专业的融合创新。“朴实的创新带来惊艳的结果”,而只有扎实的学习、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经验,才能为我们带来创新的灵感。
徐傲:第二十期同路人讲堂,坐在会议室里的大家都在认真的听姚校友介绍他和轨道交通的缘分,我也不例外。本科、硕士、博士都在同济就读的姚学长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同济人,事业上的成就达到如此这般足以让整个同济为之骄傲和自豪。作为宁波市城市轨道的总工程师,姚校友可以接触到最为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理念和创新成果,这次也毫无保留的讲给了我们。
姚校友介绍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最重要的是要有前瞻性,规划要经常根据已经建成的线路而改变,所以“源于现场,归于现场”的设计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与施工两个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常常合作共同思考线路规划,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大大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城市建设的太快以及政府更换领导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
抛开现有的经验理论,轨道交通要想继续发展,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和数据化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只有靠科技发展才能使轨道交通有大的突破,既可以改进已经建成的未达到规划的轨道线路使其带动当地发展,也可以更快更好的完成高难度施工作业。其中可拆卸型盾构机和类矩形盾构的出现就使得盾构技术有重大突破。而对杂感电流和活塞风的处理或者是利用还有很大研究空间等着我们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