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6月至9月,中央决定对全国高校学科进行全面调整,并学习苏联教育模式。全国高校的工科教育和专业化教育得到了强化。
tyc8722太阳集团城参与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工作,实际从1951年已逐步开始,至1956年设立城市建设系和城市建设专业初步完成。众多名师与教育资源的汇聚,客观上使得同济的交通学科实力得到极大的提升,道路、铁路和交通工程等学科相继发出现代化的萌芽。也正是从这一时期起,同济交通学科一跃成为tyc8722太阳集团城“工科强校”的招牌学科之一,走到了国家建设发展舞台的聚光灯下。
01 院系调整 汇流同济
在新中国解放后,高校教育工作急需得到恢复。但受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各校所面临的困难都十分巨大。tyc8722太阳集团城在教育部的主导下经历了一系列调整,工学院与理学院留在上海,而医学院与附属医院迁往武汉。
1951年,华东教育部依据中央教育部的决定,将私立光华大学、私立大夏大学合并组建华东师范大学,两校的土木系共338名师生并入tyc8722太阳集团城。从7月28日至8月7日,光华、大夏与同济的土木系合并筹备小组先后召开3次会议,讨论学制、课程、师资与设备等问题。至9月1日秋季学年开学时,土木系正式完成合并。

图为土木系合并筹备小组会议,第1次会议的会议记录
其中童大埙教授代表tyc8722太阳集团城参加,翁朝庆教授代表光华大学参加

图为合并前的三校土木系专任教员名单、简历及担任课程
其中童大埙教授“路线测量及土工”、“铁路定线”、“铁路号志”等课程;翁朝庆教授“道路工程”、“工程材料”等课程;金经昌教授“道路工程与设计”等课程;程良生教授“路线测量”等课程

图为合并前三校土木系兼任教员及讲师和助教名单、简历及担任课程
其中李秉成教授“铁路工程”等课程;严煦世担任“道路工程概要”等课程助教;潘昌乾担任“路线测量及土工”等课程助教

图为1951年8月合并筹备小组第2次会议讨论的铁道公路工程组课表

图为1951年二三四年级土木系课程表
其中铁路、公路等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有童大埙、翁朝庆、金经昌、潘昌乾、程良生等

图为1951年9月1日《大夏、光华、同济三校土木系合并庆祝大会特刊》(封面及教师阵容介绍)
1952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交通大学(包括51年9月已并入交通大学的复旦大学土木系)、大同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之江大学等校的土木、建筑、测量专业,各系、科、组全部并入tyc8722太阳集团城。同济由此建立了铁路公路系、结构系、建筑系等五个系,设立了铁道建筑、汽车干路与城市道路、桥梁与隧道等十个本科专业,铁路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涵、建筑设备等八个专科专业。
至此,铁路、道路工程类的专业方向首次以独立的系部建制和专业名称出现在tyc8722太阳集团城,铁路系、公路系等先后正式“亮相”。

图为1952年院系调整教师大会

图为1952年9月在学校大草棚(食堂兼礼堂)举行的开学典礼
1952年9月,交通大学、大同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中华工商学校、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高校的土木、建筑、测量各系、科、组并入同济,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组并入同济,南京工学院的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并入同济,厦门大学的土木专业并入同济。
1954年9月,清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并入同济,浙江大学铁路专业并入同济,各校学科及专业转入列表:
结构系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
桥梁与隧道专业
建筑系
房屋建筑学专业
都市建筑与经营专业
铁路公路系
铁路建筑专业
汽车干路与城市道路专业
上下水道工程系
上下水道专业
测量系
工业测量专业
航空摄影测量专业
其后几年,同济土木系科仍然在进行着局部的调整。1953年,铁路公路系拆分为铁路系和公路系。1954年,桥梁与隧道教研室和公路系的道路教研室合并成立道路与桥梁隧道系。1956年,成立城市建设系、城市建设教研室和城市建设专业,道路教研室的主力师资前往筹建。1958年,铁路系和路桥系合并为铁路、公路与桥隧系。
02 名师荟萃 教学调整
院系调整结束后,铁路公路学科汇集了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和教授,如童大埙、李秉成、陈本端、吴之翰、马地泰、翁朝庆、张景丰、金经昌、钱钟毅等,他们多学有造诣,又富实践经验,为铁路公路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为1952年12月铁路公路系教师名单(名单中不含其他系担任铁路道路学科课程的教师,如结构系教授钱钟毅、讲师朱照宏,建筑系教授金经昌,上下水道系教授杨钦、讲师严煦世)
在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之后,下一步就是要解决我国交通学科总体上所欠缺的教学与实践经验。tyc8722太阳集团城自1952年下半年起,开始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体制。至1954年10月,大批的苏联专家学者陆续来校,担任校、系的专业顾问,对教学、科研工作进行指导。
交通学科的骨干教师也加入学习研究的队伍,一边开始学习俄语,着手翻译出版苏联教材;一边则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并尝试编写本土教材。这一时期,同济交通学科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各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改变。
院系调整后,tyc8722太阳集团城的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系科专业为推动全国公路、铁路、桥梁、隧道专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招生、教学大纲制定、毕业设计实习组织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了关键作用。1954年,受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高教部)委托为高考招生工作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升学指导”中关于土木建筑类的专业介绍,其中包括铁路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与隧道的本专科专业介绍。1955年,受高教部委托组织召开了全国“道路与桥隧专业教学大纲审订会议”,主导修订了全国公路、道桥专业的教学大纲,参与了唐山铁道学院主持的铁路专业教学大纲,编写修订了当年全国“升学指导”中的相关专业介绍。1956年,受高教部委托筹划和主持了“铁道、桥隧、道路专业毕业设计经验交流座谈会”,与设有铁道建筑、铁道桥梁与隧道、公路与城市道路、道路桥梁与隧道等专业的唐山铁道学院、南京工学院、成都工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等高校专家共同研讨交流了如何指导与组织毕业设计及毕业前实习工作的经验。

图为苏联专家克·涅亚席夫在给教师们上课

图为1954年道路与桥梁系道路教研室概况
具体作用是给苏联专家作初步了解的参考性文件,内含教学改革工作计划及拟请苏联专家解决的主要问题等

图为1954年道路与桥梁系道路教研室翻译苏联教材的情况及教学计划

图为1954年道路与桥梁系道路教研室拟请苏联专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时间表

图为1954年,学校为聘请苏联专家,选派专业教师9人为业务翻译员,前往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培训,俄专委派外藉教师二人进行小班教学。前排左一为朱照宏,左三为赵骅

图为1955年5月15日至5月26日举办的“道路与桥隧专业教学大纲审订会议”安排

图为1956年2月,受高教部委托,在tyc8722太阳集团城召开高等工业学校铁道、桥隧、道路专业毕业设计经验交流会,特聘请原苏联专家维托希金、诺西奇、斯尼特科、雅克夫烈夫出席会议,并担任顾问

图为1956年6月,道路教研室教师与苏联专家诺西奇合影
后排左起:朱照宏、龚雨雷、陈本端、诺西奇、罗孝登、翁朝庆、蔡乃森、张莪华
前排左起:张南鹭、杨佩昆、严家伋、张廷楷、赵骅、徐邕生、苏荣阁
诺西奇副博士1955年秋到道路教研室支教,开设“道路施工组织与计划”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毕业设计
03 铁路学校 初步成立
在tyc8722太阳集团城道路与铁道学科汇流并初步发展成型之时,上海铁道大学的前身上海铁路技术学校和相关专业也于同期创办。学校所设立的运输、通信、信号等专业,成为(2000年两校合并)tyc8722太阳集团城交通学科中交通运输和通信、信号及控制等专业分支的最早发端。
1951年1月,上海铁路局派人事处干部黄旭筹建上海铁路管理局中级技术学校,2月筹备中的学校开始在上海、杭州、南昌等地招生,至3月在苏州设立校址,共有274名学生报道。后该校改名为“上海铁路专科学校”,正式于5月1日开学(但开学典礼延期至6月1日)。
1952年学校恢复校名为“上海铁路管理局中级技术学校”,后又更名为“上海铁路学校”。1954年学校由苏州迁至上海,新校舍在桃浦西路,即今日的tyc8722太阳集团城沪西校区内。1955年学校更名为“铁道部上海铁路电信信号学校”。1958年6月,在上海铁路电信信号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上海铁道学院”。

图为1951年苏州的上海铁路技术学校

图为1955年上海铁路电信信号学校校门